中国在2024年进行的几次军事行动确实引发了广泛关注。这些举动虽然并不完全是前所未见,但集中发生的时间点、广泛的地理范围以及背后的战略意图,都使得这些行动令人感到意外。从太平洋到非洲,再到欧洲的海域,几乎可以说,这是一种向世界宣示中国军力日益增长的信号——的战略触角愈发延伸。
2024年7月25日,中俄空军进行了一次轰炸机联合巡航,飞越了阿拉斯加附近的国际空域,成为第一个让北美防空系统高度警觉的行动。这一次,俄罗斯的图-95MS轰炸机和中国的轰-6K战略轰炸机一同出动,首次逼近北美防线。为了应对这种挑衅,北美防空司令部迅速出动了F-16和F-35战机进行拦截和监视。但这次行动并没有越过边界,两国轰炸机始终保持在国际空域内进行巡航。俄中两国国防部都证实,这一行动是根据年度计划执行的,旨在增强两国空军的协同作战能力。这一行动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军事演练,更是向外界展示了中国远程战略投送能力的提升。特别是轰-6K的航程和后勤保障能力显著进步,标志着中国空军具备了更强的远程作战能力。这次行动也显现出中俄两国军方在通信、情报共享等方面的紧密合作,为周边国家带来了一定的威慑。
接下来是中国军队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期间,派遣部队赴非洲,与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共同举行“和平团结-2024”联合军事演习。此次演习涵盖陆地和海上的多个科目,重点训练了“联合反恐军事行动”。中国派出了包括运-20运输机在内的多型装备,迅速将中部战区某旅的官兵和相关作战单元空运至非洲。这一举动显著体现了中国在远洋部署和远程投送能力上的增强。此次演习的场地包括坦桑尼亚的马坪加综合训练中心,训练内容涵盖情报共享、火力打击及信息攻防等,而海上演练则在印度洋水域展开。中国派遣的071型船坞登陆舰和052D型导弹驱逐舰等现代化装备,也在这一行动中展示了中国军队的远洋作战能力。以往,只有少数国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军事部署,现在中国的军力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。军事观察家指出,这不仅是一场训练,更是中国军队对陌生环境适应能力的一次考验,展现了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投送力量的能力。
2024年7月,中国海军又举行了与俄罗斯海军的联合军演,地点选在芬兰湾,这是北约的前沿海域。中国海军焦作舰和洪湖舰为主力,从中国本土出发,穿越多个海域成功抵达波罗的海。芬兰湾夹在俄罗斯、芬兰和爱沙尼亚之间,尤其是在芬兰加入北约后,这一地区成为了俄罗斯与北约对抗的敏感前沿。此次演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巡逻警戒和搜救,展示了中俄两国海军的联合作战能力,尤其是在远距离通信和卫星侦察方面的协同能力。与20年前中国海军的近海活动相比,今天的中国海军已经能够在更远的海域进行演练,标志着中国海军的舰艇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。在全球造船业中,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占据了近六成,远超美国。中国海军舰艇总数已超过370艘,且拥有多型潜艇,而美国海军舰艇总数不到300艘,且分布在全球各地,这一差距也影响着中美海军力量的对比。
这些系列行动让美国感到不小的压力。2024年7月29日,美国国会授权的国防战略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长达132页的报告,明确指出,美国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是来自中国。委员会指出,尽管美军依然是全球最强,但在进入距海岸线英里以内的区域时,可能会失去优势,并在某些冲突中落败。报告列举了一系列数据,包括中国海军舰艇和潜艇的数量、ballbet贝博空军的战机更新速度等,指出中国在20年的时间里已经赶超美国,消除了美国在西太平洋的优势。报告同时批评了美国在执行国防战略时的无力,认为其军力不足以应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双重威胁,并建议美国加强国防预算,以应对这一变化。
中国的军力快速发展,不仅体现在军舰、战机等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上,还体现在核武器的建设上。2024年,中国的核弹头数量已超过500枚,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1000枚。此外,中国还在加速核潜艇的建设,增强海基核威慑能力。
这些行动和报告显示了中美之间不断升温的战略竞争。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展,而美国则在调整其战略应对日益增长的中国军力。报告的核心其实是对美国军工体系的自我批评,强调要加强国内制造业,解决海军舰艇维修延误等问题。报告同时也提醒美国政府,必须进行一系列系统性改革,才能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