欺山莫欺水和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一个道理,那就是尊重大自然敬畏之心,尤其是户外野营选择的地方很重要,刚开始看着挺好风和万里,过一会没准就会云阴云密布发水导致山洪。
8.18日发布,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发生山洪,13人野餐10人遇难2人失联,说句难听的几乎是tuan灭了,只有一个高三的19岁女孩活了下来,刚参加完高考。ballbet贝博
河槽其实就是被洪水冲刷出来的天然河道,看起来平坦宽敞,但危险极大——一旦上游下雨,就可能瞬间引发山洪。
他们露营的地方叫乌盖沟,是一片野河滩,当地人给它起了个瘆人的名字——“石棺材”。这个名字来源于旁边两块形似棺材的巨石,但更深层的意思,其实是对这里危险的提醒:这片土地在几百上千年的时间里,早已被无数次洪水冲刷过。
在外人眼里,干涸的河槽平坦开阔,看着像是天然的露营宝地;可在当地人眼中,那就是洪水的备用通道,像一头潜伏的猛兽,随时可能爆发。
事发当天傍晚,就有一位牧羊的老人路过,冲着这群来自临河妇幼保健院的医生护士们大声喊:“这里太危险了!晚上要是涨水,人肯定会被冲走的!”
当地应急局副局长韩志强介绍,出事的是5个家庭,一共开了4辆车,载着13个人。
这是一场提前计划好的野外露营活动,13个人全都来自临河区,车上大部分人都是当地一家医院的员工。
5个家庭挤在4辆车里,光说是不是超载先不提,就安全性来看,确实让人捏把汗。
唯一获救的,是一名19岁的女孩,算是非常幸运,目前已经脱离生命危险,正在康复中。
一行13个人全都遭遇了这场灾难。事发后,当地公安、学校等多个部门紧急出动,参与救援的人员超过700人。
关键问题就出在选址上。那里是典型的山前冲沟,上游是陡坡碎石地带,下游则是沙化严重的平缓沟道。雨水一旦集中,根本渗不下去,全都会顺着地表往下冲,而他们的营地偏偏就搭在这条天然的冲沟口。
平时看着是干的,好像没水,但只要山上下雨,这里立马就成了洪水的主通道。那水冲下来,别说逃生了,你连站起来的机会都没有。
随便打开个卫星图看看那地势,就算没专业地质知识的人,也能看明白——那不是露营地,而是泄洪区。
乌拉特后旗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介绍,出事地点正好在中旗和后旗交界的一条山沟里,那地方根本不是旅游景点,就是这十几个人自发组织跑去玩的。
当天晚上的雨其实不算大,但因为当地地形特殊,只要下一场暴雨,山沟里就很容易形成山洪。
事故发生后,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、内蒙古自治区党委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,迅速组织了700多人的救援力量展开搜救。
截至8月17日下午,已有1名失踪人员获救,10名遇难者遗体被找到,还有2人仍然下落不明。
这次去露营的人,都是内蒙古临河妇幼保健院的,副院长带着几位医生和他们的家人,一共六个家庭,组团去玩的。他们想着周六休息,干脆一起开车去一个叫“棺材山”的地方,在河边露营。
光听这名字就让人觉得不太吉利。露营地在乌盖沟棺材山一带,不是正规的露营场所,就是野外的一片河滩。
据说山上有两块巨石形状像棺材,所以才叫这个名字。因为地处山沟,手机信号特别差,晚上网络也不好,他们可能也没能及时看到天气预报。
更让人心痛的是,早在8月15日,当地就已经发布了山洪黄色预警。可露营的人要么沉迷在“野外乐趣”里,要么因为山区信号差,根本没接收到信息,最后硬生生和死神撞上了。
事发现场留下的4辆车全被冲得面目全非,扭成一堆废铁,其中一辆甚至被冲到下游5公里外,车身铁皮被撕得七零八落。
地质专家解释,这种“V型”河谷一旦下暴雨,就很容易形成所谓的“齐头水”,水流速度能达到每秒3到8米。别说普通人了,就算是体重75公斤的成年人,在10米/秒的洪水里也撑不过1分多钟。
网上现在一片骂声,矛头对准了那些发网红照的人。很多攻略里只写这地方风景好,几乎没人提危险。去露营的人图的就是拍照好看,压根没在意地形,更别说安全装备了。有的连救生绳都没带,帐篷一泡水就彻底废掉,根本撑不住。
现在还有四个人没找到,家属恐怕还得长时间等消息。当地过去从没遇到过这么大的情况,救援经验不足,很多设备也派不上用场。要是事先知道会下这么大的水,肯定没人敢去。但问题就在于,预警信息和实际风险之间,好像隔着一层窗户纸,没人真正把它当回事。
明明有人提前提醒过,但这些人心存侥幸,没当回事,结果才出了这样的悲剧。如果早点听劝,或许就不会是现在这个局面。
千万别低估大自然,尤其是这种河槽,上一秒还风平浪静,下一秒就可能洪水暴涨。大家也猜测,当时有人可能意识到危险想跑,但洪水来得太急,瞬间就被卷进去了。甚至有的人可能还没反应过来,就已经被冲走。
唯一幸存下来的那个女孩,可以说完全是命大,但无论身体还是心理,都留下了很大的创伤。想想本来是一群人一起去玩,结果最后回来的只有她一个人,那种感觉根本无法想象。